-
“大学学费54100块,有人替你一次性交完了。

”

8月29号,瓦房店市妇联和一群女企业家把这句话变成了现实。10个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孩子,前一晚还在愁学费,第二天卡上就多了整整一年学费。
不是新闻通稿,是现场有人直接递过去一张银行卡,密码贴在背面,简单粗暴,却暖得发烫。
很多人以为助学就是“打钱”,瓦房店这次偏不。
他们先跟教育局、街道妇联一起扒名单,谁家是真穷,谁家只是哭穷,先筛一轮;再让女企业家们自己挑孩子,看成绩单、看家庭走访照片,谁认真读书就帮谁。54100元这个数字,是10个孩子的学费总和,不是整数捐款,是实打实算出来的缺口。
发完钱还不算完。
妇联的人拎着米面油去了太阳街道两户学生家,进门先问“锅碗够不够”,再问“你妈药还够吃多久”。
走的时候留下一张名片,上面写着“心理老师24小时开机”,告诉孩子们:想哭也可以打电话。
另一边,“巾帼暖心基金”盯上了中考娃。16个孩子,每人1000块,钱不多,但刚好够买校服、交住宿押金。
工作人员把钱塞到家长手里时补了一句:“别省,该吃肉还得吃。
”家长当场红了眼眶。
瓦房店这两年玩出了新花样。
他们建了个“困难学生信息库”,谁家收入变了、谁家突然有人生病,系统里一标红,妇联立马收到提醒。
女企业家们还搞了个“助学创业计划”,让大学生寒暑假去会员企业实习,工资照发,表现好的毕业直接签三方协议。
有个学电商的姑娘,去年在服装厂实习三个月,现在自己开网店卖厂里的尾货,第一个月就赚了四千多。

最让人意外的是心理支持。
妇联找了三位退休老教师,每周三坐班,专门陪孩子们聊天。
有个男孩父亲去世两年,一直不肯开口叫“妈”,聊了八次,终于喊了一声,他妈在门外哭到蹲地上。
老师说:“我们不是为了让他原谅谁,只是让他知道,难受不是罪。
”
有人质疑:企业是不是在作秀?
女企业家协会会长直接甩了一句话:“我闺女也在读书,我帮她交学费天经地义,帮别人交就是作秀?
那这秀我年年做。
”现场没人再追问。
下一步,瓦房店想把“助学+就业+心理”捆成一条线。
孩子进高中就建档,大学毕业如果没工作,系统继续推送岗位;心理老师跟到22岁,谈恋爱分手也可以找他们哭。
妇联的人说:“我们不想只当发钱的,我们想当孩子们的后背。
”
写到这里,突然想到一个问题:如果每个城市都有一群“较真”的妇联和企业家,寒门出贵子会不会就不再是新闻?
举报
